新增产能如何助推区域合作发展

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。
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
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7190)(京ICP040090)
当前,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数字化、绿色化等新生产力加速诞生。新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,也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途径。要深刻认识培育新生产力与区域合作发展的内在统一性,以新生产力为支点,挖掘区域合作发展的深刻动能,拓展新发展空间。新生产力是创新生产力的高级状态其作用突出,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,具有技术先进、高效率、高质量的特点,符合新发展理念。当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加速推进和应用,引发工人、工作材料、工作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飞跃时,生产力将实现质的飞跃。新生产力的活跃增长取决于特定的空间载体和发展环境。从日本地区发展现状看,严重的结构性不平衡、合作缺失问题已成为限制新生产力发展的障碍。创新资源分布不均、行业和区域碎片化、产业同构与同质化并存低效竞争导致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、人才链难以实现高效耦合和有机合作。一些地区虽然拥有创新资源,但由于内部支持不足,无法形成规模经济。一些地区对转型持开放态度,但由于缺乏高水平项目而陷入困境。打破区域壁垒、优化要素配置、构建全国统一市场,是加快培育新生产力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。当前,我们正处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阶段、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十字路口。在发展壮大新产能过程中,迫切需要抓住机遇,构筑新优势推动区域合作发展。要实现这一目标,不仅要有优秀的高层设计,更要因地制宜激活潜力,通过详细设计创造协同效应,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。我们将通过创新的协作网络连接区域“主动脉”和“毛细血管”。发展新生产力,要加强科技创新,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。打破区域壁垒,鼓励科技基础设施关键逻辑、科研平台、专家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强交流。通过跨区域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、共建产业创新中心、打造“科技飞地”,促进知识扩散、技术创新。实现逻辑转移和成果转化,让创新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。构建层次分明、优势互补、协同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,加快创新潜力转化为发展新动能。通过深度合作,我们构建了工业梯度设计的鹅矩阵模式。培育发展新生产力,着力通过全面创新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。要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,科学引导产业布局优化有序转移。东部地区作为发达地区,必须发挥引领作用,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,重点发展前沿地区、颠覆性技术创新、培育未来产业。中央,w东部、东北地区要抓住机遇,有序、渐进地进行产业转移,依托特色区域资源,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。推动形成空间布局合理、技术紧密关联、价值相连的全国产业发展格局。通过制度整合和创新,打通要素流动“指定和监管两条通道”。促进新增产能、区域协调发展,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。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,阻碍技术、数据、人力资源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。要继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完善区域战略协调、一体化市场发展、区域合作、相互支持等。呃机制。研究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、园区共建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效益分担机制。加速关键数据系统的改进,促进数据元素的跨域移动、集成应用程序和释放价值。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转型提升。新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。利用新生产力培育农作物,创造区域合作发展新优势,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。要实施重点功能区区域战略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横向补偿机制,支持生态经济发展y 生态功能区。推动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、开放合作的区域能源体系,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。推动区域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变,切实将生态“表象”转化为经济“价值”,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障的有机统一。 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刘建宁 作者系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)
(编辑:胡峰)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